Case analysis
近日,教育部在各地各高校申报、专家审议基础上,按相关工作程序确定了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
想了解都有哪些高校和基地入选?一起来看名单吧。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是国家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推出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中国自己的学术大师。
早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遴选工作会议召开。在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经过拔尖计划1.0的探索积累,拔尖计划2.0在人才选择上要把握4个字:选、寻、留、创。选,要选出天才、鬼才。寻,要寻找偏才和怪才。留,要给天才、鬼才留成长的空间。创,要给偏才、怪才创机会。做到选、培、调有机衔接。
吴岩指出,拔尖计划2.0与1.0的区别在于,拓围、增量、提质、创新。
“拔尖计划1.0”于2009年启动,在20所高校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5个学科,80个基地进行试点。
2018年10月8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并在2019年,公布了《2019—2021年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通知》,在建设规划中,明确在2019—2021年,拟遴选建设260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包括190个左右的理科基地、60个左右的文科基地以及10多个的医科基地。
吴岩司长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遴选工作报告PPT图片
建设范围也增加了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基础医学等类别。
拔尖计划2.0基地首批名单
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基地共有104个,33所高校入选。
生物科学的基地有15个,物理学14个,化学和数学分别为13个,这4个类别的基地数量排名靠前。
高校中,北京大学入选的基地数量最多,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在内一共7个基地入选。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各有6个基地入选,并列第二;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各有5个基地入选。其他高校入选基地数在5个以下。
从各地区的基地数量来看,北京、上海、湖北位居前三甲,分别有27个、15个和11个拔尖计划2.0基地。
广东有1所大学——中山大学,以物理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和历史学这4个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首批名单。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的详细名单如下:
什么是“六卓越一拔尖”?
每年千万考生参加高考,能进入本科高校的不到50%。但是这几百万大学生中,接受完高等教育后,真正找到满意工作的并不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家长和考生在填报志愿过程中,缺乏对专业、行业、就业的基本常识。
其实,国家对希望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直有明确的规划。就未来10年而言,如果选择了“六卓越一拔尖”相关高校和专业,才有希望实现“高考改变命运”的梦想!
“六卓越”具体指卓越工程人才、卓越法治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教师。
“一拔尖”是指基础学科拔尖学生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将实现文理基础学科全覆盖,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增加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等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增加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学科。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近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 2.0 基地遴选工作会议召开。在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经过拔尖计划1.0 的探索积累,拔尖计划2.0在人才选择上要把握4个字:选、寻、留、创。
选,要选出天才、鬼才。寻,要寻找偏才和怪才。留,要给天才、鬼才留成长的空间。创,要给偏才、怪才创机会。做到选、培、调有机衔接。
吴岩指出,拔尖计划 2.0 与 1.0 的区别在于,拓围、增量、提质、创新。
拓围,拔尖计划 2.0 实施范围从纯理拓展到大理、大文、大医,覆盖数学、物理学、 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药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 17 个专业类。其中,新增了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经济学、基础医学(药学)。
增量,教育部计划2019—2021年分年度遴选建设 260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包括190个左右的理科基地、60个左右的文科基地以及10个以上的医科基地。用10年左右时间,培养数万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
提质,汇聚一流师资、一流学生、一流条件等优质资源,提升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质量,瞄准世界最好,让拔尖学生在国际竞争中成长为全球科学领军人才。
创新,探索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三者交叉融通的创新模式,形成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标准、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
其中,在选拔范围上,相比较拔尖计划1.0选取17所高水平大学的数、理、化、信、生5个学科率先进行试点,拔尖计划2.0“只唯水平、不唯身份”,强调中央高校重视综合优势,地方高校重视特色优势。
在选拔机制上,通过入校二次选拔、高考“强基计划”、高中“英才计划”等方式选鉴有志于攀登科学高峰的拔尖人才。
在培养机制上,拔尖计划 2.0 的三制(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是重要的培养载体、培养手段、培养路径。学生可实现自主选择发展、本硕博贯通培养并重。
“六卓越”和“一拔尖”两个人才教育培养专项,聚焦各有不同。“六卓越”注重当下和明天,是“脚踏实地”,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人才,而“一拔尖”则是更长远的部署,是“仰望星空”,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文情怀、世界胸怀,勇攀世界科学高峰、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未来科学家和思想家。
列入这两大计划的大学和专业,都是国家高度重视、各个高校重点扶持的,尽管没有大规模宣传,也不为外界所熟知,但业内人士都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好专业!也是考生和家长需要重点关注的!
“拔尖计划”:哪些大学的专业在招生?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简称“珠峰计划”或“拔尖计划”,是国家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推出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该计划的高校每年动态选拔特别优秀的学生,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学习条件、营造一流学术氛围,通过国内国外交叉培养,使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达到国际一流水准。这项计划招生的前五届本科毕业生中,97%的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其中有67%的学生进入了排名前100名的国际知名大学深造,10%的学生进入了排名前10名的世界顶尖大学深造。
第一批入选高校共11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2015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入选。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原名:元培计划、元培计划实验班)
北京大学已在数、理、化、生、计算机等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创新培养建设项目,项目将通过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兴趣和发展潜质,将最优秀的学生选入培养计划。如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决定选拔优秀本科生开设“未名物理学子班”。其目的是不断探索和完善素质教育培养机制,为年轻才俊迅速成长为国际一流的物理学家和各领域的领军人物打下坚实基础。
而元培学院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实现“自主设置专业”,即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不同院系的特定课程,经审核通过后即可按照这一量身定做的培养计划完成学分,获得学位证书。北大曾经给一位学生专门开出一门课,这可谓真正的吃小灶。
清华大学:“清华学堂”
实验班选拔各不相同,首批进入该计划的有4个项目:数学班、物理班、计算机科学班和钱学森力学班,预期还有化学班、生命科学班两个项目进入计划。这些实验班的入门选拔各不相同。钱学森力学班,采取“高考录取+校内分流”的申请体制;计算机班则施行“奥赛+校内二次测试”的方式选拔;报考数学、物理、化学实验班的学生,在经过相关教授考核后,也可直接就读;而生物班等重点实验班则将统一在本科高段学生中选拔人才。
南京大学:“英才培育计划”
建立在“南京大学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但做出很多变革,对学生培养的优惠政策可谓前所未有,进入拔尖人才培养方案的学生会比“匡亚明学院”学生的选择权更大,教师队伍的组成也将有变革。借助这一计划,新生有机会进入基础学科理科强化班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5个院系英才班享受“英才培育计划”。
此外南大也拥有全国第一个通识教育学院——匡亚明学院。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实施,按学科群打基础,以一级学科方向分流,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模式,培养立志献身基础学科研究和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学院推行通识教育在人文科学类、应用文科类、数理科学类、大地学类、化学与生命科学类、建筑学和教育技术学等大学科类实施多学科、宽口径教学模式,并将逐步推广到社会科学、金融工程学等领域。学院通过不断的教育创新,在培养有开拓精神、善于在学科交叉领域发展的个性化基础科学人才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复旦大学:“望道计划”
复旦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在数、理、化、生几个基础学科开始实施“望道计划”,构筑“拔尖人才”培养平台,创新培养模式,努力使这些优秀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英才班”
中国科学院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相关研究所联合创办了11个“科技英才班”(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师昌绪材料科学科技英才班、贝时璋生命科技英才班、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王大珩光机电科技英才班、应用物理科技英才班、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卢嘉锡化学科技英才班、天文英才班、赵九章现代地球和空间科学科技英才班、计算机与信息科技英才班)。
其中基础科学类英才班7个,高技术类英才班4个。涉及16个研究所和科大10个学院,总招收学生435人。同时中国科学院批准资助科大和14个研究所共同实施了14个联合共建项目。截止2010年11月底已开设基础和实验课程32门,编写教材2本,300多名学生接受了实验训练。
浙江大学:“求是科学班”
“求是科学班”以学生的科学素养、志向为基础,以“培养未来的科学家、世界一流的学科引领者”为目标,选拔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科学五个基础学科中某一学科有浓厚学习兴趣、具有较强培养潜力并有志于深入学习的优秀学生进行培养。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
由校长张杰院士亲自兼任学院院长。2010年致远学院将招收数理科学和生命科学两个理科班,每个班人数不超过35人,在9月份新生入学后,所有上海交通大学2010级新生都可以申请进入致远学院,学院将从中通过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选拔部分学生进入致远学院。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英才班
从2011年开始在全校各专业新生中另外选拔对生命科学具有浓厚兴趣、有志于成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学生,编入“生命科学英才班”。秉承“个性发展,性格塑造,独立思考,探索实践”的理念让研究生命科学成为一种乐趣。设立“英才班”的目标为培养一批热爱生命科学并具有原创性科学思想、高尚人格的“大师级”人才“苗子”。
南开大学:“伯苓班”和“省身班”
在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专业的新生中经过二次选拔产生,采用双语教学与国际接轨。“伯苓班”和“省身班”采用动态管理制度。
武汉大学:“弘毅学堂”
“弘毅学堂”下设5个学科小班,即弘毅数学班、弘毅物理班、弘毅化学班、弘毅生物班和弘毅计算机班。“弘毅学堂”是培养精英人才的“特区”,新生进校后,在各学科专家分委员会主持下,以及学生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笔试和面试进行二次选拔。聘请学术造诣深厚、具有国际视野的专家学者担任首席教授。
中山大学:“逸仙班”
开始于2006年的中大人才培养新举措——“逸仙计划”下的项目。该计划将在物理、化学、生物三个专业的高考生源中择优选拔90名“尖子生”组建“逸仙班”,以理科基地为依托,实施本科与研究生教育贯通培养。“逸仙班”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两次专业选择,并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个性化专业学习。
厦门大学:
在化学、生物、数学三个重点学科,将从录取的这三个专业的学生中选拔出一小批特别拔尖的学生,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配备一流教师,提供一流学习条件,创造一流学术环境与氛围。
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学院”
已经组建2010级“基础理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班”、“人文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班”。培养目标: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培养兴趣浓厚、志向远大、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拔尖学生,为其成为基础理科(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的领军人物、知名学者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通过计划实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全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华罗庚班”
每年从全国优秀高中生中招生35人,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毕业生赴欧美一流大学继续深造或保送到北大、清华、中科院、北航攻读研究生。北航物理学院代表北航物理学科进入全国“珠峰计划”的物理部分。“北航物理学院爱因斯坦班”每年从全国优秀高中毕业生中选拔20人左右,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实数理基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具有解决重大物理问题潜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吉林大学:“唐敖庆班”
分“唐敖庆Ⅰ班”和“唐敖庆Ⅱ班”,其中唐敖庆Ⅰ班为化学与生物科学专业方向,唐敖庆Ⅱ班为数学与物理学专业方向。
山东大学:“泰山学堂”
泰山学堂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彭实戈教授说:“20年后,泰山学堂如果能出一位诺贝尔学奖的获得者,那就说明我们的探索是成功的。”
兰州大学:“萃英学院”
成立于2010年,在全校新生选拔优秀学生进入该院,其每名学生每年培养经费将高达10万元。萃英学院实行“3+1”培养模式,即国内学习3年,国外深造1年。兰大2010年启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实验计划”,成立“萃英学院”是其中一项,新学院招生专业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人文萃英班五类,每年招生80名,每人每年培养经费将达到10万元。
四川大学:
由化学学院、生物学院、物理学院、数学学院、计算机学院具体负责培养方案。施行小班教育,课程进行优化,强调基础知识和兴趣培养。公共课由吴玉章学院负责。
西安交通大学:
每年选拔 80名左右有志于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优秀本科生进入数学、物理学专业学习,培养基础学科领域的创新型领军人才。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果壳计划”
从培养目标、生源选拔、三段式培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环节、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特殊培养。
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学院”
哈工大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立英才学院,具体实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思路,学生遴选与动态管理、培养方案设置,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优秀师资聘请、首席学术顾问制度,国际化能力培养,教学质量保障,学生管理等创新能力培养。